中核財務:以全面深化改革,激活發展新勢能
發布時間:2022-05-30 信息來源:
中核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是由集團公司及其成員單位共計25家股東單位共同出資設立,經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核準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近年來,中核財務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國企改革發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國資委和集團公司關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整體部署和具體要求,立足金融行業屬性和“四個平臺”功能定位,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升綜合金融支持能力和企業發展活力為著力點,加快打造成為行業領先、值得信賴的綜合金融服務集成商。
聚焦主業,促進轉型
提升綜合服務貢獻度
錨定發展方向,立足當前謀劃長遠。結合宏觀環境形勢,圍繞集團“三位一體”發展戰略,立足中核財務功能定位及自身轉型發展需要,布局“十四五”發展,確定“一庫、一鏈、一化”的規劃目標,以推進“一個中心、兩個市場、三個提升”為實施路徑,實現20項分目標,以成為值得信賴、行業領先的綜合金融服務集成商為努力方向,全面承接集團司庫體系建設任務,對接集團產業發展資金需求,積極發揮資金輔助管理和金融服務雙重職能,有效支撐《集團“十四五”財務規劃》及《集團“十四五”資金保障規劃》,為集團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多線并進,多措并舉,實現綜合貢獻價值最大化。聚焦資金集中管理。強化責任擔當,著眼風險防范,深化資金管理職能,積極推動資金集中度和賬戶可視率指標首次納入集團MKJ體系,激發集團全級次各單位資金管理新活力,資金集中規模及全口徑資金集中度屢創新高。聚焦金融服務質效。完成公司金融服務方案的“菜單”體系搭建,圍繞“綠色能源”、“科技創新”、“JG項目”、“ 脫貧攻堅”、“ 戰疫支援”、“ 運營降本”、“ 高端制造”、“ 雙碳配套”等領域開展新產品布局,以需求為導向,精準服務實體經濟;搭建供應鏈金融平臺,積極申請延伸產業鏈資質,融合強鏈,助力集團成為產業鏈鏈長;以中國核電資金管理專項服務為契機,由標準化服務向定制化服務轉型,為客戶提供專項融資、資金預測、備付金管理等建議方案,探索全員客戶服務體系,共同促進公司業務推廣,助力成員單位資金管理水平提升;大力豐富投行顧問服務范疇和內容,全面參與集團總部及成員單位債券融資及存續期管理,財務顧問服務覆蓋率超過75%。聚焦境外服務拓展。打通境外融資渠道,為集團“走出去”提供及時的資金保障,有效降低項目融資成本;加強境外企業賬戶集中管理,上線Swift-AMH系統,初步實現跨區域、多幣種、跨銀行賬戶信息可視;緊跟國家金融戰略,先行先試CIPS人民幣跨境結算渠道,為集團成員單位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國際匯劃路徑。聚焦價值創造突破。2021年末,中核財務吸存規模突破830億元,年度結算規模和結算筆數是2019年的1.7倍;自營貸款規模峰值達到580億元,日均信貸規模達536億元,是2019年的1.4倍;近兩年累計為集團節約財務費用超過45億元、節約發債成本超過15億元。
推動數智化轉型,實現金融科技新突破。創新信息系統應用,完成資金管理主分控室、供應鏈金融平臺、賬戶管理系統、超級網銀、財企通平臺、融資擔保系統等多個司庫管理相關系統開發建設;積極應對結算大集中帶來的業務處理壓力,推動公司核心業務系統承載力升級工作,完成核心業務系統應用場景分析、承載力調優、上線部署等工作,業務處理能力提高50%以上;借助科技構筑新金融發展、服務新動能這一重要著力點,將科技作為核心動能,以“技術+數據”雙輪驅動布局“ 智慧金融”,奠定“小核心、大外圍”集團司庫管理信息系統的技術基礎;啟動數據治理工作,為提升集團資金數據質量和資金管理數智化水平奠定基礎。
樹立導向,激發活力
打造改革轉型的“新引擎”
推進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以剛性約束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機制。參照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大膽實踐中層干部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推動形成“考核層層落實、責任層層傳遞、激勵層層銜接”的工作機制,突出剛性兌現和差異化考核,綜合業績考核和綜合測評結果進行排名,實施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進一步健全干部退出通道,實施“三層”退出方式,對于連續考核排名末位的中層干部,予以崗位調整或降職使用;對于不能勝任管理崗位的,實施“退長還員”;對于調整崗位后仍不能勝任工作,解除勞動合同關系。根據近兩年考核結果,已完成3人次考核排名靠后的干部調整事項,中層管理人員退出率達到12.5%。進一步加大競爭性選拔力度,組織開展中層管理人員內部競聘上崗和外部公開選拔,2021年和2022年公司中層干部公開競聘率分別達到33%和100%。
優化薪酬分配聯動體系,以價值創造為導向健全收入“能增能減”機制。堅持系統思維,重構績效管理和薪酬分配體系,從考核導向、考核評價、考核分配、結果應用、考核反饋等維度,系統梳理導致考核牽引和薪酬激勵作用不足的原因,并針對性提出了構建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三位一體”的薪酬考核聯動分配體系,加大創新創效激勵,調整薪酬結構,加大浮動薪酬占比,堅持剛性兌現和差異化原則,考核結果實施強制分布,合理拉開收入分配差距。2021年全員浮動工資比例為61.3%,較2020年提升了12%;同層級員工薪酬差距平均達到25.2%,較2020年增長10%。真正實現了薪酬內部“ 重新分配”目標,真正做到多勞多得、優勞優得,收入“ 能增能減”。
堅持市場化引才引智,以崗位管理為基礎健全員工“能進能出”機制。健全崗位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崗位設置體系,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完善市場化人才引進機制,按照公開透明、平等競爭、擇優選用的市場化招聘原則,加速引進高素質專業化金融人才、金融科技人才,通過公開招聘引進9名員工,為加快集團公司司庫體系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完善全員績效考核體系,加大考核結果應用,落實“不勝任退出”,明確考核不合格(D等級)員工,降級降檔,經培訓或調崗后,仍不勝任終止勞動合同。健全內部競聘機制,堅持“賽馬”的原則,加強競爭性選拔力度,以崗位公開競聘、職級晉升競聘等方式激發內部活力,讓奮斗者脫穎而出。強化勞動合同管理,以契約化管理打破身份意識,加強試用期考核、勞動合同到期考核,明確試用期考核不合格員工予以解除勞動合同,截止目前,公司因試用期不勝任或因績效考核不合格退出2人,員工退出率為2.56%。
黨建引領,對標先進
推動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并駕齊驅”
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實現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深化落實兩個“一以貫之”,強化公司治理頂層設計,將黨的領導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中,并寫入公司章程,落實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按照集團權力清單和章程指引,推動公司授權體系、“三重一大”制度進行自上而下的銜接,突出黨委的決策權、把關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董事會授權工作,優化公司經營管理事項分級授權體系,不斷完善集體決策體系,提升決策效率;滿足雙重監管體系,將現代企業制度與國有資本及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要求相融合,建立健全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不斷完善運作機制。
全方位開展對標改革行動,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主動對標行業一流,基于對財務公司特殊行業的評價適用性,建立中核財務行業適用的高質量發展對標指標體系,完善行業高質量監測指標數據庫建設,明晰自身所處行業位置,加強管理反思,制定公司高質量發展實施路徑;積極與同業公司就司庫體系建設、戰略規劃、資金管控、風險管理等方面開展深入交流,與銀行等外部金融機構就創新業務及信息化建設加強溝通學習,找準問題癥結,進一步優化自身提升路徑;構建以定期對標為基礎,業務對標與專項對標為延伸的對標機制與管理體系,各項任務推進順利,公司資金管理體系優化卓有成效,產業鏈金融服務有效延伸,跨境資金管理穩步推進,咨詢服務價值不斷提升。
多領域創新管理工具,提升公司管理效能。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專業優勢,引入“業務+財務+金融”跨界思維,探索科學管理決策新模式,充分發揮青年員工的創新能力,建立業務盈虧平衡及利潤缺口動態分析、資產負債率動態壓降測試、集團集成資金預測、信貸產品定價、流動性壓力測試等一系列的企業經營及資金精益管理模型和方法,協助集團將資產負債率從2018年的70%以上壓降至2020年的67.55%,公司資金計劃日均偏離度從1.6%下降至0.18%,結算備付率從11%壓降至9%以內,存貸比提升至75%以上。通過管理創新初步實現業務決策的科學化、可視化,為公司管理效能提升注入新動力。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征程展現新作為。中核財務將始終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根植集團、服務客戶,在奮進“十四五”新征程上,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和決心推進改革走實走深、更加昂揚的奮斗姿態推動改革抓深抓細、更加篤定的務實作風促進改革落實落地,實現經營管理煥發更大生機與活力,以優異成績向黨的二十大獻禮!